交通运输领域发力标准国际化
人民日报:2025/5/27 11:56:47
标准国际化是加强“软联通”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领域在标准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交通运输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入国际标准治理体系,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标准国际化发展贡献了交通力量。”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表示。
标准国际化工作持续推进。近年来,在铁路轨道、集装箱等方面,我国推动发布18项国际标准,另有18项国际标准获得立项,有效推动了中国技术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标准外文版体系更加完善。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125项涉及多领域、涵盖多语种的标准外文版发布,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点,港口的标准统一与协调直接影响全球物流链的效率和质量。今年1月18日,在我国积极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在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下成立港口码头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这不仅是自ISO成立以来,全球范围内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也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标准化建设在推进港口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朝分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制定区块链技术应用、电子单证应用、设备远程操控等标准,港口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绿色低碳方面,持续推进港口岸电应用、码头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绿色港口评价等标准制定工作,有效降低了港口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ISO港口码头技术机构,将促进全球港口码头在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主席李义明说,统一的港口标准将减少技术壁垒,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港口间的船舶、货物和信息流动,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标准化的港口设施和作业流程,能够有效降低船舶在不同港口间的适应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标准国际化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与71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国际机构签署了125份合作文件,各类双多边合作机制有效运行。
参与标准国际化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去年,我国在智能航运、机械储能、文化遗产保护、创意数字设计等方面新增了一批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主席和相关秘书处。截至目前,累计推动超过1.4万名中国专家注册参与标准国际化工作,通过持续培养“懂技术、通标准、精规则”的标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标准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近年来,加快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孙维表示。(记者 韩鑫)
转自:人民日报
图库
- 2025“指尖上的智慧”青少年珠算文化非遗大会举行
- 从戈壁到深海:高温下的油气保供 筑牢民生能源“安全网”
- “森系游”“清凉游”“生态游” 景区“花式”上新引客来
- 五部门发通知 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大班儿童 预计今年秋季学期惠及约一千二百万人,家庭支出减少约二百亿元
- 市场监管总局新规公开征求意见 加强食品销售连锁企业监管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数据情况
- 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16.9%
- 2023年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10月1日起京港、沪港间高铁动卧列车全面提质升级
- 新修订的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用好教材育新人
- 从高原农田到全球餐桌 小藜麦“花”式上新串起大产业
- 50%、3.4%、14.9%……换“新、升”!重点消费品销量大幅增长
- 多地推出5G-A套餐 我国信息“大动脉”迸发强劲动能
- 减税降费助力制造业发展:销售收入增4.6%,智能化绿色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