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突围+智能升级 中国轮胎产业破局前行
中国工业报:2025/7/11 12:11:46
在全球轮胎市场35% 的市场份额光环背后,是超五成企业净利润下滑的残酷现实,中国轮胎产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配套产品降价3%-4% 很常见,有的甚至要降价10%。”在2025汽车-轮胎跨界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一语道破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艰难处境。
日前,以 “危机下的破局之道”为主题的2025汽车-轮胎跨界发展高峰论坛盛大召开,行业顶尖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轮胎产业的未来走向。
多重困境夹击 产业发展受阻
当前,中国轮胎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能过剩引发的恶性竞争、复杂国际关系构筑的贸易壁垒,以及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局,如同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
尽管中国占据全球轮胎市场35%的份额,但在高端乘用车原配市场,这一占比却不足10%,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徐长明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波动式缓慢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仅为 2%-3%,这一趋势对轮胎产业的冲击尤为显著。
多家轮胎企业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近八成轮胎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然而超五成企业净利润却呈现下滑态势。行业利润更是从2020年的5.3% 一路下滑至 2023年的不足3%,“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内忧外患同时挤压着中国轮胎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国内,区域性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园区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60%。赊账模式的盛行,更引发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风险,2024年因赊账倒闭的轮胎门店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上,美国对华轮胎“双反”税率持续攀升,欧盟 REACH 法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法规》)不断升级,为中国轮胎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
“轮胎企业面临的问题,要比汽车更为严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论坛致辞中直言,“去年影响轮胎赚钱的几个指标,今年都已经过了高点,开始回落。”
品牌建设突围 重塑竞争格局
安庆衡在演讲中着重强调,中国轮胎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注重品牌建设,不要过多追求价格上的竞争。”这一观点源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过去,中国轮胎产品凭借成本优势,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但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头部厂商通过加强品牌建设,逐步改变了海外市场对中国轮胎的刻板印象。
从市场结构来看,品牌建设已迫在眉睫。以米其林、普利司通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凭借技术垄断和品牌溢价,牢牢占据市场近八成利润。而国产品牌长期被困在卡车胎等低端市场,形成“低端过剩、高端缺失”的畸形结构。
“品牌建设不是一句空话。” 安庆衡进一步阐释,“它需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国轮胎企业要借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赢得消费者认可。”他还建议汽车和轮胎企业携手合作:“中国汽车出口的集中度并不高,缺乏整体的战略部署。汽车产业在海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碳关税、反补贴等,而中国轮胎业在这方面早有经验。”
新能源赛道崛起 迎来超车契机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轮胎产业开辟了全新赛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论坛致辞中指出,新能源汽车轮胎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轮胎巨头的品牌影响力。“国产轮胎有望从尚未定型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市场中,抓住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师建华在采访中表示,“打造高端轮胎品牌,要像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样,脚踏实地做好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完善,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师建华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有望达90万辆,渗透率约30%,增速高达80%。其中,新能源重卡销量将突破 11 万辆,渗透率超过 20%。徐长明在分析市场结构性机会时建议,轮胎企业应将研发重心向新能源汽车及混动领域倾斜,乘用车胎产品则要提前布局高端汽车市场。此外,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非洲、南亚、东盟三大市场汽车轮胎需求量也将迎来增长,中国品牌在海外增量市场将更具竞争力。
智能化转型赋能 突破发展瓶颈
在山东青岛、东营等轮胎产业集聚区,一场智能化革命正悄然兴起。头部企业已构建起可输出的数字化标准体系,为行业全面智能化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在青岛双星的“工业 4.0”智能化工厂,智能机器人往来穿梭,机械臂精准作业。这家工厂的自动导向车与智能机器人构成的柔性生产系统,自主研发比例高达 80%,人工效率提升两倍,不良率降低80%。
赛轮集团打造的“橡链云”平台,贯通企业全工序数据,横向连接300 余家供应商和超10万家终端门店,构建起首个轮胎工业互联网生态。其模块化智造系统使新建工厂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贵州轮胎全面引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行车间无人化、少人化管理。公司全钢三期项目将 AI 设计、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相结合,实现产品质量缺陷减少 57%、劳动生产率提高68%、库存水平降低34%。
“智能化不仅是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构。从供应链管理到生产流程,再到市场营销,数字化能力已成为轮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在论坛圆桌座谈环节强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轮胎智能化解决方案已开始走向海外。青岛双星的“工业4.0”解决方案成功输出至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生产基地,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成型机在当地工厂实现单班次产能提升150%。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轮胎企业积极调整全球化战略。以玲珑轮胎、森麒麟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产能全球化布局与品牌价值升级,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战略跨越。森麒麟在非洲摩洛哥建成的全球首个“黄金三角”产能基地颇具代表性,该工厂作为摩洛哥唯一一家轮胎企业,展现了中国轮胎智造的最高水平。“公司高品质、高性能轮胎产品畅销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订单需求持续供不应求。”森麒麟相关负责人表示,“摩洛哥工厂2025年将实现大规模放量,预计全年可释放600万至800万条产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轮胎企业也不断取得突破。针对轮胎性能的“魔鬼三角”定律(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耐磨性难以兼顾),赛轮集团研发的液体黄金轮胎实现了颠覆性突破,节油8%、刹车距离缩短7米。玲珑轮胎开发量产的 SPORTMASTER e轮胎,凭借出色的滚阻性能、湿地抓地力和噪音控制,达到欧盟轮胎标签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标准。
然而,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指出,中国轮胎产业的“出海”转型征途仍面临三重考验:美国对华轮胎“双反”税率持续攀升;天然橡胶价格较新冠肺炎疫情前上涨 60%;欧盟碳边境税即将实施。许海东强调:“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汽车和轮胎企业需要建立从研发到市场全链条协同机制,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规则变化和技术壁垒。特别是在标准制定领域,中国企业的声音需要更加强大和统一。”
从“钢铁与橡胶的碰撞”到“数据与智能的融合”,中国轮胎产业正在经历艰难转身。当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利刃,协同共生成为行业共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攀升”的新时代正在缓缓开启。(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上一篇:上半年农机市场遇冷 高端拖拉机逆势突围
- 下一篇:没有了
图库
- 多措并举抓实暑期安全教育 各地各部门为学生系好暑期“安全带”
- 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激活夏日文旅消费新活力
- 各地高校持续实施“宏志助航计划” 精准帮扶毕业生顺利就业
- 今年前5月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平稳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重塑数字创作边界,青瞳视觉联合索尼中国研究院推出 CMVolcap 三维重建系统
- 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16.9%
- 2023年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2023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更强大、更安全、更可靠!中国“北斗”以高性能服务全球
- 2024年中秋档全国电影票房为3.89亿元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表现亮眼
- 中国铁塔加速低空应用场景产业化进程
- 新职业 新风向:数字技术加持 动捕演员等新职业开启未来就业新方向
- 出行人数创新高、文旅消费旺盛……“团圆经济”激发市场新活力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 1至8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3056列 发送货物139.9万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