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传记:五柳先生与素柳先生的传奇故事
财讯网:2025/10/28 11:29:17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江西人,自号“五柳先生”,得名源于他居住地的独特景致。据说,陶渊明在其居所门前种了五棵柳树,因此以“五柳”为号。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素雅高洁,不慕荣华。学者黄锦祥曾称誉陶渊明及《五柳先生传》:“晋贤陶令,五柳扬名。士人风骨,虽隐犹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品格。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散文中也明确记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个趣致的别称,也成了陶渊明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隐逸品格。
然而,黄锦祥的别称更新奇有趣,因其先后发现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柳公权真迹而轰动学界,被尊称为“素柳先生”;又因黄锦祥是广东籍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广东素柳先生”。这一称谓不仅是对他在书画研究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杰出贡献的生动写照。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与学者黄锦祥创作的《素柳先生传》相互呼应,是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并列为隐逸名篇中杰出的代表作。《五柳先生传》和《素柳先生传》均是描写人的散文诗词作品,两者以不同的白描手法勾勒个性特征,开创了自传体散文新范式,成为了古文体散文的传奇。
众所周知,陶渊明自号的“五柳先生”与“素柳先生”时代不同。前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因宅边栽有五棵柳树为号,其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而“素柳先生”则是当代学者黄锦祥的别号,其在《素柳先生传》自传中自述“夫隐逸寄情,吟诗赋词,不远求荣。”的性情,这与陶渊明的高逸品格巧合相似。然而,有相同性格又以“柳”为号者极少,江西有五柳先生,广东有素柳先生,他们成就了古今人文史上的传奇。诗人李白深受陶渊明影响,他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流露出陶渊明每日醉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植柳爱柳,以柳为号,为历代名人癖好,也留下众多的古柳佳话。黄锦祥先生自小喜爱“柳”,是因为柳树有柔韧不屈的品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相契合。因此,《五柳先生传》和《素柳先生传》这两篇散文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素柳先生”是指著名学者黄锦祥,因其在书画研究领域中发现唐代书法家怀素和柳公权真迹而获此称号,这两位都是中国书法史上如雷贯耳的大家。因此,人们将发现者黄锦祥尊称为“素柳先生”或“广东素柳先生”。这一称号既体现了他对唐代书法研究的卓越贡献,也彰显了他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又据其自传散文《素柳先生传》记曰“吾持素僧柳少师遗墨,世称『素柳先生』”,以圣贤墨迹为号体现其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据悉,2017年黄锦祥发现怀素晚年代表作《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世称《千金帖》),该帖被誉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是唐代罕见的真迹墨宝。2025年发现柳公权《史公纪赞碑》原帖真迹,更进一步丰富了唐代书法研究的实物资料,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学者黄锦祥被称为“素柳先生”还有这些原因,其一:黄锦祥与陶渊明性情相近,同隐于闹市不入俗流专注学问研究。陶渊明喜欢采菊抚琴、吟诗喝酒,而黄锦祥则喜爱赋诗赏画,深耕文艺陶冶性情,同样过着隐逸闲居的生活。其二:黄锦祥生活简朴、性格温和正义,如质朴无华的杨柳“纯洁柔韧”,契合“素柳”之名。黄锦祥在书画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书画和鉴赏方面,是当代著名的学者型艺术家。
黄锦祥(1974.1.28 ~)别称“素柳先生”。著名学者、画家、鉴藏家。字石桥,号璧兄、觉翁、禅翁、三翁等,知觉斋主人,又亦名“得圣堂”。广东顺德龙江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永州市怀素书法研究院理事,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特邀画家等。博学好古,书画俱佳,富有笔墨韵致;擅诗文,精鉴藏考辨。代表作品有国画《雨润山青图》、诗词有《邀李白》《忆杜甫》《游天门山》等诗篇被广泛传颂;散文有《学书偶记》、《素柳先生传》等。传略入编《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展卖图录》、《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汉诗年鉴》、《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等多部大型辞书。
黄锦祥的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如同和谐的乐章,让人陶醉在诗文的意境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术功底和成就,也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想象。黄锦祥诗歌作品还有《念东坡》、《秋思》、《济沧海》、《重游茶庵寺》、《禅》、《游白水带天后庙》、《中秋月夜》、《星河》、《立冬》、《贞女桥诗》、《咳嗽》、《自题画诗》、《邻菊》、《夏愁》、《赠陈昌沛老师句》、《窗外》、《禅缘观画顿首赋题》、《咏兰》等多篇原创名作。

《素柳先生传》为学者黄锦祥51岁时创作的一篇自传体散文,是其人生历练的经典篇章。文中反映出先生不入俗流,独善其身之性情。作者借助简洁古朴的笔触,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热爱,看似平淡实则不凡,展现了一种虽隐犹显的高洁情怀。通篇正文仅有182字,细读时却能感受到深刻的哲理和诗情画意。黄锦祥《素柳先生传》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跨越千年相交辉映,是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并列为隐逸名篇中杰出的代表作。作者幽居其中,夜观星月静听风声,品读书画的场景,宛如一幅生动的文人画卷。全文以清新自然的文言写成,如黄锦祥日常的诗文,在写景咏物中抒发隐逸情怀并蕴含深刻的理趣。
【全文】《素柳先生传》
先生居龙江,顺德人也。少喜柳,驻足观之,欲谒识荆,久之越发奇思。噫!余触缘于柳乎?好闲静,赏名迹,为俗流所弃也。夫隐逸寄情,吟诗赋词,不远求荣。风云皆我友,日月是炫朋,把盏觥酹唤星辰。东晋陶潜,宅栽五柳为号,谓曰“五柳先生”。吾持素僧柳少师遗墨,世称“素柳先生”。此结妙缘,以“柳”相传,一人一物足矣。今五柳已枯,先生犹在,映照千秋,以高节鸣世。
友问:“柳有姿,士有志,隐者蔽掩其才?”答曰:非也!天地之柳殊欤?孰与一叶相称?因而五柳亦然,素柳亦然,非一人也。
岁在乙巳中秋翌日 黄锦祥脱稿于喜碧堂(即写于2025年10月8日)

白话译文:我居住在龙江,是顺德人士。从小时候就喜欢柳树,每站在树下观看,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时间长了越觉得神奇(莫名的感情)。咦呀!我与柳的缘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吗?我本爱闲静,喜好拜读古代名贤手迹,却遭到一些同行媚俗者反其道背离。这无须计较,过自己归隐的生活,寄情于诗词书画和研学,其实早已看淡了世俗名利。那些风和云、太阳和月亮都是我亲密的朋友,高兴时与它们对饮酬唱,与星辰交杯何乐不为呢。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在他的房子前种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而我因藏有罕见的怀素和柳公权墨迹,被称为“素柳先生”。我不经意结下这份美妙的缘分,将柳的故事延续下去,一个人就这一件事物(又指钻研学问)已足够了。如今,陶渊明当年栽下的五棵柳树早已不见了,但是先生的精神永存,熠熠生辉彪炳千秋,以高尚的气节闻名于世。
友人问:“柳树各有各的姿态,人亦各有各的志向,那些隐士会被掩盖他的才华吗?”回答说:是不会的。世间上的柳树有什么区别?何来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呢?因此,五柳先生有他自己的个人面貌,而素柳先生也有他自身的个性特征,都不同于某一个人。(指人各有特色)

这篇《素柳先生传》散文创作于中秋翌日(即中秋节后第二天) ,虽然全文仅有182字(比《五柳先生传》173字多9个字),却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精神丰盈的人物形象。如同《五柳先生传》一样散发着温润的光芒,映照着魏晋士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风骨。黄锦祥敬畏自然,以“风云皆我友,日月是炫朋,把盏觥酹唤星辰。”来诠释隐逸生活的洒脱。作者没有讲述曲折的故事,而是通过“赏字画、赋诗词、敬自然”三个核心描述生活场景,彻底打破了世俗功利性,以淡雅的笔触将“素柳先生”的性格与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简驭繁”的写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与读者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素柳先生传》与《五柳先生传》区别在于情节和风格,《五柳先生传》开篇即说“不知道先生是那里人?”与黄锦祥在《素柳先生传》直接写出自已是“顺德龙江人”形成鲜明对比,黄锦祥最洒脱的“自我介绍”与前者“不知其身世姓名”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散文中阐述了两者得名的来历和彼此“归隐”的不同际遇,他们均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寄情于诗文,展示出高洁的人格魅力。尽管《五柳先生传》是否陶渊明所作有争议,但《素柳先生传》出自黄锦祥之手已毋庸置疑,是真实的存在。
在创作《素柳先生传》的前两天,刚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2025年10月6日深夜),黄锦祥写下了《中秋月夜》抒情诗一首,内容是“人生错爱一壶酒,独自贪杯忘了忧。梦里何曾为所欲,怀中尚有万千愁。碧空唯见一明月,伴我长宵为我留。渐有凉风催酒醒,谁知今夕是中秋。”这首七言诗写于中秋佳节的凌晨,也是黄锦祥的隐逸佳作。诗中透露出对名利的超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恬淡。诗中的“贪杯”与“万千愁”也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若不是看到皎洁的明月,差一点把中秋都忘记了,幸好有凉风催醒他。全诗仅56字,却能字字珠玑,恍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耐人寻味,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置身其中,往往让读者难以忘怀。

在2017年,黄锦祥写有《济沧海》一诗“沧海一舟飘,滔滔万里潮。凭栏仍欲坠,破浪听风啸。”这首五言绝句写于海南三亚,通过夸张手法呈现大海的壮阔与航海者的无畏精神。全诗仅20字,却以“舟飘”“浪啸”等动态意象,表现人在自然挑战前的韧性与胆识,现代语境下传承了古典诗歌凝练写意的特点。艺术特色动静对比:首联以“飘”对应“潮”,勾勒宏观海景;颔联通过“欲坠”与“破浪”的矛盾运动,强化行船之险。听觉通感:末句“听风啸”将视觉形象转为听觉冲击,与首句“万里潮”形成空间回响。此诗与黄霑《沧海一声笑》流行曲的前四句“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彼此语境巧合传为佳话。
黄锦祥《素柳先生传》篇幅精短,虽不足二百字,却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高洁洒脱、不趋荣利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思想情感。文中通过描述日常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展现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文中作者(黄锦祥)不吝对五柳先生(陶渊明)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如“先生犹在,映照千秋”之句,彰显得淋漓尽致。五柳先生的形象,实际上也是作者的自画像。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平淡中见真趣,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著名隐士孟浩然曾写有“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名句,句中的“幽人”是指隐士,他在这片寂静山水间“自由来去”,过着率真自然的生活,恰恰与陶渊明和黄锦祥追求的生活境界相似,淡泊明志不在乎身份地位。据说在2010年之后,时年35岁的黄锦祥已隐退,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而他的书画、文学作品却广为流传,被称作文坛“隐士”。黄锦祥自小眼力过人善于观察思考,嗜好音乐、古贤书画和传统名帖,精于鉴别与论证。曾将唐代李白、怀素等先贤的精神融入其诗作,如21岁诗篇《邀李白》源于梦境与李白对话,体现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其深厚的文学造诣。《素柳先生传》不是一篇简单的自传,特别是蕴含哲理的结尾,阐述人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的志趣追求,寓意深刻并能品味出独特韵味。
陶渊明的文章与黄锦祥诗歌一样,大多是“自娱”偶成之作,不求闻达浑然天成。当我们诵读《五柳先生传》和《素柳先生传》时,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精神风骨,就像东篱上的月光及浩瀚的星空——清冷而温柔,照见了千年以来中国人文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隐逸主题始终占据着独特地位。他们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的向往。这些散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即使往后千年也会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