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碗面 育万亩田 今麦郎的食品安全方程式里没有“捷径”二字

财讯网:2025/7/7 16:12: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食品安全问题塌房的品牌、网红越来越多,抖音两千万粉丝的东北雨姐被爆售卖的红薯粉里没有红薯,前不久“3·15”晚会揭露了某黄焖鸡品牌把客人剩下的食材重复使用……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一次次冲击着消费者脆弱的信任神经,“餐桌上的安全”也牵动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心弦。

不过,仍有企业坚守“真材实料”,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开始逐渐走进消费者的视野。

想做出一碗好面,先从一粒麦种开始

近日,为致敬第35个世界土地日,新华社携手今麦郎推出短片《根·麦》,将镜头聚焦今麦郎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精心培育的45万亩优质麦田,吸引了众人目光。镜头里,连片的麦田一片金黄,微风拂过,麦浪滚滚。这壮阔的丰收景象,不仅构成了一道令人心安的风景线,同时也扎根着今麦郎31年的信仰:想做出一碗好面,先从一粒麦种开始。

在快消行业“薄利多销”的生存法则下,许多品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会选择代工模式或依赖外部供应链。这也导致品控漏洞频出,许多知名品牌的产品被爆出不同程度的发霉、变质等问题。

然而,今麦郎却聚焦价值经营,坚持长期主义,自2005年起便前瞻性地启动了“优质麦”工程,用20年时间打造了45万亩优质麦种植基地,从世界级的面粉加工工厂、骨头工厂、调理工厂等,构建起集种植、收购、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成为行业里罕见的全产业链企业。

曾有人这样评价:为了做出一碗好面就跑去自己种麦子的,行业内只有今麦郎了。这种重资产投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当下,显得尤为难得。在今麦郎的一碗面里,消费者可以品尝到“四季”——春种、夏播,秋收、冬藏。这背后三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与“恒心”,消费者是可以感知到的。

正是这份“向下扎根”的魄力与坚持,铸就了今麦郎强大的产品创新力与品质根基。依托全产业链的保驾护航,今麦郎得以持续创新,不仅成功打造出新一代方便面——0油炸健康面拉面范,更孕育出累销超140亿份的“1桶半”“1袋半”系列爆品。一粒麦种的坚守,最终成就了一碗好面的底气。

农业发展,少不了食品企业的助力

六月麦子翻滚,远处收割机正在金黄的田野间来回穿梭,奏响丰收的乐章。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是国家重农惠农战略的生动注脚,也是食品企业扎根乡土、反哺农业的真实写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食品企业正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领军企业,今麦郎的全产业链对于当地农户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今麦郎已合作了10余万农户,年处理小麦400万吨,大幅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收入。企业收到好麦,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农人和企业双赢的局面。今麦郎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被国家八部委认定为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6月河北暴雨预警期间,今麦郎急农户之急,连夜组织力量协同农户抢收小麦,争分夺秒赶在大雨前完成收割运粮,确保颗粒归仓,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生动诠释了民企的责任与担当。

今麦郎的实践并非个例,食品企业对农业的赋能,发生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个角落。在富饶肥沃的东北黑土地上,食品企业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将东北的优质大米、玉米等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在鲜果易损的南方果园,水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食品企业通过投资建设冷库和物流设施,确保水果在最佳状态下被运送到加工厂,破解了果农们“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中国的食品企业,用他们先进的技术、物流和品控与农民携手共进,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让丰收的喜悦惠及万千农户,同时也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底气更足。

结语

在这样一个急躁的时代里,大多企业想着的是怎样快速从消费者的口袋里赚到钱,而鲜少有企业愿意下“笨功夫”专注做好自己的产品。当食品安全成为企业逐利的牺牲品,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未来。今麦郎用45万亩麦田的四季轮转证明:食品安全绝没有捷径可走,而是需要从土壤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信仰。

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