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100% 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实践
人民邮电报:2025/9/29 10:09:1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中,有一个数据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全国中小学实现100%互联网接入率。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教育数字化正从“联得上”向“用得好”加速迈进。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村,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终于通向了每一所中小学校,连接起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这样曾经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日常。
筑基打通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100%互联网接入率并非朝夕之功,而是国家长期战略规划与持续投入的结果。自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我国就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这一进程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速。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专网,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不过,在偏远地区实现网络覆盖面临难以置信的挑战。
凉山曾是四川乃至全国最落后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网络建设十分困难。早在2016年,凉山的网络建设工作就已经着手进行,到2024年9月27日,昭觉县哈甘乡阿觉村5G基站开通,凉山2147个行政村终于全部实现5G信号覆盖。
凉山州昭觉县万达爱心学校的学生通过5G网络,头戴VR头盔与天府七中同上一堂“5G+VR”物理课。在5G专网超高速的网络环境下,天府七中的云课堂教学课件和授课视频通过VR头显同步传输,全景式展现给远在大凉山的孩子们。跨地域跨教室的教学联动,让山里的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激发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走出大山的渴望。
全国中小学实现100%互联网接入率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项成就打破了地理隔阂造成的信息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自由配置,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基础条件。
赋能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新图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让因材施教从理想变为现实。
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定制化课程。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开发了创客教育课程群,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实现精准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校长张浩强介绍,以往的教育技术进入学校更关注结果,现在则更关注人与过程。“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原先的接受学习到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式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有效思考和个性表达。”
海量数据助力精准化教学。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创设了基于拓展资源导学、课堂精准教学、学情诊断评价、学业状态反馈、课下精细辅导、资源智能推送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通过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态化的海量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借助基于智慧作业平台的教与学实践与上百万条的学生数据,学生通过个人学情诊断分析报告找到自己的学习薄弱点和知识盲区,教师根据系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精准教学和个别化辅导。
不仅是教学端,在教研端,互联网100%接入率也改变了传统教研模式。
湖北省郧西县创新性地利用在线备课,积极发展教学教研数字化。在线集体备课的开展,节省了全县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课件的产出效率。当地老师邓泽洋感叹:“针对同一堂课,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和别人的教学反思,本堂课有哪些重点、难点,我们可以在线共同探究,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教授方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再改进自己。”
不仅如此,学校管理模式也在进行创新。
江苏省苏州市建设的苏州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已接入全市1900多所学校,整合14万教师和177万学生数据,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40个业务数据模型。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教育资源智能调配,并依托“数字驾驶舱”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如识别作业管理问题)和区域教育均衡评估。2024年数据显示,平台年均处理数据量超3000万条,支撑相城区等区域实现新市民子女学校课程全覆盖。
强网支撑“数字课堂”高效运转
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后台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数千万师生访问平台的数据流。平台现有资源总量4.4万条。其中,“课程教学”板块资源2.59万课时,覆盖30个版本、446册教材。这些优质资源有效服务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改进、农村优质资源共享和家校协同育人。
数据显示,平台浏览总量急剧上升,并且,注册人数达7251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
要支撑如此巨大的平台平稳运行,需要强大的算力与网络保障。
针对加强教育领域的算力发展,有关部门早已开展了相关工作,2023年,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算力+教育”场景,推进公共算力资源覆盖校园。
2025年,随着《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国家层面通过算力资源布局优化、教育大模型研发、智慧教育平台升级等举措,构建起“算力+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根据《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突破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35%,形成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的格局。
针对“算力+教育”,运营商正积极开展相关行动。
在山西大同举办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中国移动展示了其“算网大脑”调度系统,通过多层级算力资源智能调配,有力助推“算力+教育”场景应用。中国电信与多所高校联合共创,校企共育实现“算力+场景+人才”深度融合。中国联通发布“5G+智慧教育”四大应用场景,包括远程互动教学课堂、虚拟现实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和校园智能化管理,并相继孵化了多款创新产品。
挑战数字素养不足与资源匮乏问题待解决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教育信息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篇题目为《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研究报告指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覆盖率仅为41%,设备使用率不足45%,说明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障碍更为突出。
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类教育平台上的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适合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使用的资源相对匮乏。同时,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赋能教育变革,需要多措并举推进深度融合。首先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育部已经启动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通过智能技术支撑教师培训的规模化目标。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动能。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试点,在教育部今年召开的年中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重要的不是光纤里流动的数据,而是那些正在被改变命运轨迹的乡村孩子。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远不止教学方式的变革,它正在重塑乡村人才发展的底层逻辑。当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隔阂,乡村学校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成了连接广阔天地的枢纽节点。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人的全面发展。
当最后一所偏远小学接入互联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指标的达成,更是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数字化道路悄然贯通。这些变化正在让基层教育从“跟跑者”转变为“创新者”,为乡村振兴培育既扎根乡土又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
然而,100%互联网接入率并非终点。当前仍面临的教师数字素养不足、资源适配性不强等问题,恰恰说明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建好“路”,更要跑好“车”,让数字化真正服务于乡村教育的提质增效,让技术成为教育公平的加速器而非新壁垒。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正在为乡村振兴筑牢教育基石,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人才振兴成为网络强国的生动体现。(记者 李宣璋)
转自:人民邮电报
- 上一篇:“错峰游”“亲水游”“文化游”……文旅消费“热”力全开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 下一篇:没有了
图库
- 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100% 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实践
- “错峰游”“亲水游”“文化游”……文旅消费“热”力全开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 工业互联网已迈入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
- 抽水蓄能完成“十四五”投产装机目标
- 碳市场建设对电解铝行业的影响
- 我国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数据情况
- 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16.9%
- 2023年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
- 国庆期间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多个项目实现新突破
- 矿石供应少制约氧化铝厂提产
- 赛事旅行、县域旅行火了 假期文旅新亮点涌现
- 今年前8个月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41.6万亿元
- 国庆假期近20个城市举办车展 汽车消费市场再掀热潮
- 国庆假日消费“新”“潮”涌动 熙熙攘攘中澎湃着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