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平稳增长,政策效能持续显现——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有信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9/30 15:31:50

  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按计划实现?如何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新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有哪些特点?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回应。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关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会上表示,从全局全貌看,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在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等因素带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从供给侧看,生产平稳增长,制造业、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增势良好。8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9.3%,比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速快2.9个、4.1个百分点,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设备、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从需求侧看,政策效能持续显现,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压能力。消费方面,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8个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量同比增长超过20%;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前8个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1%。投资方面,前8个月制造业投资增长5.1%,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1%、28.0%、12.6%,有力支撑产业升级发展。外贸方面,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出口和进口连续三个月实现双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8%,贸易多元化成效持续显现。

  李超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设定这一目标有何用意?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李超表示,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可以自主感知数据、信息、环境,自主进行任务规划、决策和执行,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的直接载体。《意见》将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作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到2027年的应用普及率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多更好服务于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行动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和广阔的机遇。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立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民企25.4万户,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商业转化的全链条各环节,活跃在各行业应用落地的第一线。

  为让民营企业更好参与人工智能发展,《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务实举措。例如,针对算力资源不足问题,提出将推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创新,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切实降成本、优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普惠易用的智能算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在政策上,在“两重”建设中支持国产算力、模型、语料库发展。在资金上,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项目上,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应用中试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应用典型案例。

  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三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设期限最长、规模最大、受益民众最多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划》。

  李超介绍,“三北”工程建设期超过70年,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接续推动的长期性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1989年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编修,包括在吸收前五期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技术条件,系统谋划工程第三阶段即第六到第八期的建设方案;新的《总体规划》突破原有“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框架,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将工程分区优化为4个屏障建设一级区和30个二级区,科学分析各区基础条件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治理思路和主要任务;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在全面部署生态治理任务措施的同时,部署实施光伏治沙、特色林果、优质牧草、林下经济、生态文旅等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自我造血”能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持续稳定的工程投入机制,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推进工程建设。”李超说。(记者 徐佩玉)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库